美國
日期:5月1日
特色:在過去,美國社會問題不斷,其中童工問題是其勞工問題中的一環。因
此,當5月1日定為國際勞工節時,美國政府亦定同日為美國兒童節,以喚醒美
國大眾注意兒童問題。
美國兒童節的「由來」
西元一九0九年三月八日,美國社會婦女團體在芝加哥舉行遊行示威運動,同
時組織婦女運動聯合會,以爭取男女待遇平等,為一向保持沉默的婦女大眾發
出重視女權的聲音,婦女加入婦運的人數日漸增多。一九一0年,國際婦女大
會在丹麥根本哈根舉行,除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及「保護女性」等要求外,
並明定每年三月八日為「國際婦女節」。
西元一九二五年八月,世界上五十四個不同國家的兒童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
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在大會中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這個宣
言,強調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避免兒童做危險工作、兒
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教養兒童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方針,並且受到
各國的肯定與支持。
會後,各國先後都制定了兒童節,例如:美國是五月一日、英國是七月十四
日、日本有三月三日的女兒節、五月五日的男兒節...,各國的兒童節都不盡相
同。而我國的兒童節是在民國二十一年由政府明定四月四日為「兒童節」。往
後,每年的今天都有許多相關單位會舉行各項慶祝活動,讓主角-小朋友和爸
爸、媽媽一起共度愉快的一天!
日本
三月三日 Hina Matsuri
第一個兒童暖身活動在三月三日,日本稱之為女孩節(Hina Matsuri),或稱之
為雛祭典,父母會在家中設置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依數目的少至多放
置穿著日式和服的女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之為雛人形。
五月五日Tango no Sekku
一直到五月五日才算是日本真正的兒童節(Tango no Sekku),但主要的對象
是以男孩為主,意義在表達尊重孩童的人格發展,並保護他們的健康及快樂,
小朋友們也藉由這一天,向父母的愛護與關懷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情;西元1948年
正式成為日本國定假日。
在日本傳統習俗中,每年的兒童節,家家戶戶為了祈求及慶祝家中男孩的健康
及快樂,爸爸媽媽會用紙或布做成色彩十分豔麗豐富,如鯉魚形狀的彩帶
(koinobori),他們把這些鯉魚旗串在竹竿上,並且與金色的風車綁在一起懸
掛在屋頂,讓這些如鯉魚一般的旗子隨風飄揚,這個由來起源於鯉魚躍龍門的
傳說,因此日本人認為鯉魚是最有精神力及活力的魚類,一方面也象徵著成功
及百折不撓的精神,它代表著力量及勇氣以達成更高遠的目標,父母希望家中
的男孩們都具備這種氣概。
除了高掛鯉魚旗之外,如同女孩節一樣,也會在家中放置娃娃,但是兒童節家
中所放置卻是日本武士裝扮,面貌可怕的娃娃。因為古代時,日本農夫為了防
止蟲子偷吃稻田裡的植物,就雕刻出長相怪異的玩偶或肖像來嚇退這些昆蟲,
後來這些肖像漸漸成為藝術品,反而被陳列在家中,目的已經不再為了嚇跑蟲
子,而是在提醒年輕的男孩拿出男子氣概抵抗邪惡勢力。
在兒童節的這一天,家長也會為小朋友準備好吃的點心,像是用竹葉或菖蒲葉
包裹的甜粽,或者是用橡樹葉包裹的甜豆夾心米糕,可以跟鄰居或好朋友分
享。日本兒童節的過節的方式類似於中國的端午節,也會以菖蒲葉洗澡,他們
認為這樣可以百病不侵,並且可以趨吉避凶,除了洗澡之外,他們還會把菖蒲
葉掛在屋簷上,是不是跟我們歡渡端午節的方式有些神似呢?
時至今日,因為居家空間的縮小,現在的兒童節,已經很難在日本街頭看到鯉
魚旗幟飄揚的景象,但是在大型的廣場或運動場,依舊可以看到鯉魚旗群聚一
起壯觀的畫面,有些家庭甚至把鯉魚旗縮小懸掛在家中。
十一月十五日Shichi-Go-San
日本人認為三歲、五歲以及七歲是小朋友特別幸運的三個年紀,所以每年的十
一月十五左右,是專為這三個年齡層小朋友慶祝的日子。大部分的小朋友,在
這一天會穿上由上等的棉質及絲質,製作而成的傳統日式和服。每個小朋友都
會背上一個長長窄窄的小紙帶,然後在紙袋上面畫上松樹、烏龜或鶴等的動物
圖案。整裝完畢之後,爸爸媽媽會帶著小朋友一起出發前往如同於台灣寺廟的
日本神社,去祈求及感謝神明給予小朋友健康及快樂。 神社外面通常都會聚集
很多店家,販賣一些有趣的玩具及好吃的糖果點心,爸爸媽媽會買很多糖果及
玩具,裝滿小朋友可愛的小紙袋。回家之後小朋友再把他們拿到的糖果分給來
家裡玩的朋友或親戚,小朋友還可以收到很多大人們送的禮物,甚至在家裡開
慶祝會狂歡呢!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西元一九二五年八月,世界上五十四個不同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教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的呼籲。 自此次大會後,各國政府都先後訂定兒童節,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是為了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兒童節日期各國有所不同,我國是訂四月四日為兒童節。 兒童節當天為了給孩子一個歡樂的節日,不但有兒童節慶祝大會,表揚模範生,地方政府機關、各個休閒場所、以及公益團體,也都會舉辦親子活動,或多采多姿的兒童節相關活動,讓兒童做主人,亦增進親子關係。 近年來,與兒童相關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兒童團體亦相繼成立,在兒童福利法通過後,兒童的權利已獲得法律上的保障,未來的主人翁更能無憂無慮的生活了。 |
越南
中秋佳節在越南
一 日不見,如隔三秋,十數秋不見,仿若隔世矣.惟最近曾回越南老鄉,則
有與從前不同的感受.蓋月到中秋分外圓,到處月光一樣亮;越南自從改革開
放後,中秋佳節盛況亦已恢復舊觀,不但和〔解放〕前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和
〔自由〕地區同樣熱鬧.
除 了被稱為〔第三個中國〕的新加坡之外,相信只有越南這一個國家,和我
們同過農曆新年,共祝中秋節.越南人對於中秋,可以說非常重視;「一九五
四年越南共和國成立以後,更在憲法明文規定中秋為兒童節」.根據越南民間
一項傳說,隱居廣寒宮裡的嫦娥(越南稱'姮娥'Hang Nga )非常熱愛兒童,
每年中秋節午夜下凡,就在孩子床邊,放下月餅禮物.西方有聖誕老人,越南
也有月中仙子.
六 十年代以後,每年此日,越南的第一夫人-阮文紹夫人就會親自率領越南
全國婦女協會成員,到首都西貢各大孤兒院,托兒所派發月餅,慰問幼童;每
逢她們一行到達堤岸學樂街越華孤兒院(聖方濟各天主堂,聖心學校 附近),都獲得越華人士熱烈歡迎.
「一 九七五年以前越華僑校,每年都慶祝兩個兒童節,一個是西曆四月四日
中國兒童節,一個是農曆八月十五日越南兒童節.一九七五年共產黨統治全越
以後,也和中國大陸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下令改為慶祝六月一日國際兒
童節.(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德國法西斯殺害的捷克斯洛伐克無辜兒
童).但是;民間仍把中秋和兒童節掛鉤起來,顯見越南社會深受中華文化薰
陶」.
吃 月餅,提燈龍,拜嫦娥,演社戲是越南和華人社會慶祝中秋的四大節目.
當地越/華民眾製作月餅,大部分是香港廣式,作料與作法和香港大致相同,越北(南撤)人士則較喜一種以凍粉做成的冰皮月餅.而潮/福人的酥皮撈餅
卻有特色,多數以芋泥/蓮蓉或綠豆混合豬油為餡.七十年代後若干越南華人
餅家,卻競相大搞〔七星伴月〕的新花招,那就是一個禮盤之內,各有七個月
餅,分別為五仁/火腿/榴槤/豆蓉/豆沙/蓮蓉以及東南亞特有的椰蓉,環
繞中間一個特大四黃蓮蓉(四枚鹹蛋黃).怪不得越南華人常引以為豪:〔月
亮不是越南的圓,月餅卻是越南最大.〕華人社會還盛行所謂〔月餅會〕,每
年中秋過後,農曆九月上旬開始〔供會〕(納款)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初,就可
以憑據領取一份特惠價格的等值禮籃,除了各式月餅之外,另有碌柚/茶葉及
兩張建設彩票.據知有一位百萬富翁,就是在月餅會中產生出來,經常舉辦
〔月餅會〕的酒家或餅家,有〔老西堤〕的隆昌/賽瓊林/愛華/新新/北越
人的廣源隆/同慶以及潮州式的饒順興等.
越 南中秋節的花燈,在七月便上市了,反而元宵佳節就沒有花燈出售,即使
是戰火漫天,烽煙遍地的年頭,中秋夜花燈還是不能免的,但見家家戶戶,張
燈結綵,街街巷巷,火樹銀花;較早時常見的花燈有魚/雞/蝴蝶/龍/白兔
/走馬燈(如西遊記人物)戰時又有軍艦/飛機/大炮/坦克車等(初時髹有
青天白日國徽或法國的三色旗,越南獨立後以三劃標誌為主),七十年代後則
出現了擎天神火箭,阿波羅太空艙,中間的小蠟燭亦易為電燈泡.堤岸中心區
有一條燈籠街,位於三多戲院,大良合記麵家附近,就是以製作中秋花燈的商
號最多而出名,後來改名梁如學街,燈籠生意盛況不輟.
越 南人和華裔,都把賞月攬勝作為中秋最熱門的節目,許多酒樓都在傍晚舉
辦中秋猜謎遊戲或歌唱大賽之類,尤以同慶酒樓綽頭最多.未婚男女則喜到巴
沼駙馬廟(即黎文悅將軍廟)求神許願,祈望這位性情中人的駙馬爺客串月下
老人能為他們月下定情,實現人月雙圓美夢.居住西貢堤岸的閩裔華人,更保
持來自鄉土的〔老規矩〕,在中秋前後上演〔神功戲〕,分別於堤岸的二府廟
/明命的鳳山寺的廣場舉行,為期約三週左右.早年都是南管清唱(御前錦
曲)/京劇(越南京劇)/泉州高甲戲和台灣歌仔戲,七十年代後表演節目逐
漸〔現代化〕,增加了時代曲和流行歌舞.越南淪陷後,全部改演革命歌舞,
繼又恢復南管清唱;近年有所開放,又大唱時代曲矣.
當 年回鄉探親,談何容易;如今天涯如咫尺,已不須再寄意於明月千里,大
可以電話或傳真而慰情了;甚至回越重溫舊夢者也不少,正是:「一夜鄉心五
處同,共對明月寄心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