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笛

笛子也稱橫笛,唐代名橫吹,是沒有笛膜的。唐代只有簫管上才有膜,宋元以後這膜就移至橫笛上,而簫管就不再貼膜了,如今只有朝鮮簫才貼膜。



笛上雖然開有膜孔,但過去對膜孔也並不太考究,僅在吹孔與第六孔之間挖一圓孔,貼上笛膜(最先是竹膜)就是。首先注意膜孔的是上海的大同樂會。1932年10月,大同樂會主任鄭覲文將舊時笛子的圓形膜孔,改為橢圓形,以增多笛膜的折紋,使音色更圓潤,更易於控制。



笛子的音色,不僅取決於吹孔的形狀和位置開挖得是否得當,以及管壁厚薄是否適當,笛膜的老嫩和膜孔的大小對音色的影響也不小。本文對笛膜之老嫩暫且不作討論,只討論膜孔。一般說,膜孔大,發音厚實(尤其是低音),膜孔小,發音則相對尖細,因此,膜孔是影響笛子音色的關鍵問題之一。



竹笛的音域局限為三組,如今一般只能吹出二組半。笛子音域增寬可是一件全方位的事,它包括吹孔的形狀和大小、各音孔的恰當位置和指法組合,口風力度,以及膜孔的合適位置等。一般來說,膜孔的大小適中、位置略微接近吹孔一端,音域就寬,否則音域就窄。



此外還有個問題可能是多數人未曾注意的,那就是膜孔大小與笛膜鬆緊對音高的影響。一般來說,笛膜大家都歡喜用嫩的,因為笛膜嫩,發音脆亮,吹奏起來也省力。這就出現一個問題,膜孔越大,笛膜就越松,笛子的絕對音高就越低。因此,夏天笛膜可以貼得稍微寬鬆一點,因為夏天氣溫高,笛子的音偏高,借笛膜的寬鬆可以把音降低一點;相反,冬天笛膜應該貼得 緊一點,使笛音增高一點。如若不信,你可以試驗:把笛膜貼得稍寬一點,吹奏過程中用手將笛膜捂上,使它不再振動。此時你會發現,笛子的音明顯地高上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